查看原文
其他

有关女性与自然:多看李子柒能帮助我们缓解焦虑吗?

后生价值 后生价值 2021-02-28
当代都市生活光怪陆离,我们既享受其中的便捷与消遣,同时也深陷于「打工、消费、疲惫」的怪圈中。在资本和商家的精心营销下,勤勉工作与现实回报之间的落差越来越大,好像再怎样努力都无法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在这一现实背景下,李子柒等各类「慢生活」的影视、综艺夺空而出。观众们通过凝视屏幕那端的「田园生活」,咀嚼着「逃离都市」的幻想,试图疏解快节奏生活中的压力与不安。
在这篇对谈中,后生价值的两位志愿者——正在尝试过极简生活的如羊(RY),与正在泰国留学的甲林(JL)探讨了「回归自然」是如何在流行文化中被呈现的,以及女性在「回归自然」的想象中所扮演的角色。二人从抖音博主、李子柒、日本电影《小森林》一路聊到了生态女权主义——我们发觉女性和自然的确是「命运共同体」,而这种同调,似乎与资本主义父权体系对自然和女性的共同剥削与压制紧密相关。

撰写 | RY、JL

编辑 | Iggy、陆召袂

排版 | 橘兔子


▲李子柒在油管点击量最高的一部视频

城市生活的无意义感与「回归自然」的想象

甲林:

现在很多年轻人会自比没有灵魂的工作机器——永无休止的工作很难帮人们实现自我价值,但如果不工作,消费的欲望又无法满足。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说过在技术时代,生活变得破碎、断裂,人的生活从创造性的变成了单纯的履行功能。

作为都市生活的对立面,一些人开始将目光投向「回归自然」。好像也就是这几年,各大平台出现了许多农村「网红」,这些博主的视频对于陷入「过劳-过度消费」这一恶性循环的城市人来说,仿佛是平行时空中的桃花源:蓝天大地、鸡犬相闻、有机生活、与世无争。

▲@大山里的秘蜜截图

但如果较真一点,这些视频的「岁月静好」很可能都是摆拍出来的。无论是先攒流量后带货,还是单凭曝光度与视频平台长期签约,经济上的回报是许多农村博主们选择坚持拍摄的重要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在那些被美颜滤镜和背景音乐修饰过的新农村景观中,农耕生活的苦涩与艰辛很大程度上被省略在镜头之外。


▲华农兄弟的乡村

如羊:

虽然农村博主们的视频一般被认为「粗粝而真实」,并没有刻意迎合「精致小清新」的城市中产美学,但就像甲林在上面讨论到的,乡村类视频之所以受欢迎,很大程度上仍然依托于城市中产们的「归田」想象。

话说起来,我之前很喜欢看《小森林》系列电影:桥本爱饰演的女主角从东京回到故乡小森,过着在田间劳作的生活。她在绿得发灰、看起来有些沉郁的田间大汗淋漓地干农活,然后回到家中拿出冰好的自制米酒咕咚咚地喝下...

《小森林》


近年来大受欢迎的韩国「慢综艺」,如《三时三餐》、《尹食堂》、《孝利家的民宿》等,拍摄地点也都在远离城市的乡下、渔村、岛屿。平日生活在聚光灯下的明星艺人们,衣着朴素地劳作、亲手制作各类食物;摄影团队则用纪录片般的质感精心拍摄美食,用延时摄影和空中全景呈现美丽的自然风光。在滤镜、配乐和制作团队的精心剪辑下,「劳作」在《小森林》和慢综艺中显得闲逸而赏心悦目。而一些真实的乡村生活问题——交通闭塞、医疗水平欠发展、农业和生活垃圾污染等等,显然被隔绝在了镜头构图和城市中产居民的想象之外。

▲《小森林》剧照 

我看这类综艺和影视时获得的愉悦感,和玩星露谷物语、动物森友会的感受很类似:虽然日常做家务让我很烦躁,但我却能通过在虚拟世界中耕种、布置家居,或观看艺人们劳作获得某种奇妙的沉浸和代入感,仿佛自己就置身于自然中、依靠自己的双手过活。但现实是,关闭综艺、退出游戏程序之后,我仍然依靠大型连锁商超和外卖软件生活。耕种和自给自足的生活离我依然遥远。


女性在「回归自然」的想象中扮演何种角色?

甲林: 

在影视剧、动漫或短视频中,很多关于「田园生活」的想象都寄托在女性身上。除了如羊提到的《小森林》,李子柒也自称是从打拼的城市回到远离喧嚣的「世外桃源」与家人生活;而日剧《凪的新生活》中的女主角大岛凪也是通过逃回乡下,过着自给自足的新生活来重新发现自我。

▲《凪的新生活》


不论是日剧、电影还是动漫(比如宫崎骏的《幽灵少女》;新海诚的《天气之子》),至少在我的印象里面,自然与女性的联系都要更加紧密。我认为这种想象和性别气质也有着很微妙的联系。一般来说,回归田园的女性在视频里都显得与世无争、随遇而安,就好像是「恬静」、「优雅」的化身。而且,选择回避城市生活也意味着田园生活的起居方面都要自给自足,你得心灵手巧或者厨艺非凡。这些适应乡村生活的特质好像与传统认知中的女性气质更加相符。

▲李子柒视频中关于烤面包的片段

▲《小森林》中关于烤面包的片段

在「回归自然」的想象之中,另一点值得注意的是「自然」环境的渲染。在李子柒的视频中,四川农村的布置尤其凸显出乡村古意的别致,极简花瓶里插着的鲜花好像也经过精心搭配,向日葵、鸡冠花、腊梅、桃花在不同的视频场景中依次出场。洗漱台、茶几、灯罩等家居布置的风格似乎也颇具「女性气质」。

如羊:

甲林提到的《小森林》、《凪的新生活》和李子柒等例子,确实突出了女性回归田园、劳作自立的叙事。在这之外,我觉得起码在东亚,以女性为主体的「归田」想象是最近十几年才流行起来的,而同时与这种想象一起出现的,还有所谓「森女」的时尚风格。
 
▲图为日本演员苍井优,日系「森女」风格的代表人物之一。

「森女」即为森林女孩的简称 ,这一风格的最终穿搭效果是「看起来像从森林中走出的女孩」。

在《小森林》、《凪的新生活》等日剧日影中,女主角们的造型妆容延续了「森女」风的一些特质:裸妆,头发蓬松自然,衣服宽松、多为棉麻材质等等。李子柒在视频拍摄中常穿的改良式汉服,也带有一种中式「森女」感。

在东亚近十年的流行文化中,「回归自然」的主人公们不仅仅是女性,而且得是年轻清丽、心灵手巧的「森女」们。就像甲林在上面提到的,受主流文化认可的「女性气质」塑造了我们熟悉的「森女」、李子柒形象。另一方面,《小森林》、《凪的新生活》呈现的都是女性逃离都市后的浪漫生活,我觉得这种想象某种程度上可能在迎合城市中产女性的观影需求,佐证了近年来女性消费力量的崛起。


从生态女权主义视角出发:女性和自然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甲林:

有一种观点认为,女性「天然地」和自然生态环境相联系。印象中那些老掉牙的词语,比如「大地母亲」、「地球母亲」等说法,就隐喻着女性和自然之间非比寻常的联系。此外,有些论断认为经历过生育的女性更能体会生命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这种联系也意味着,相比于男性,女性会更加注重对自然的保护。

在过去的文化认知中,女性常常与「自然」、「身体」联系起来,男性则对应着「人」和「精神」的领域。其中,人类优于自然、精神先于肉体,男性由此被认为高于女性。在这个体系中,地位高者对地位低者的奴役和控制被认为是合理且正当的。

在这种二元对立的设想当中,自然界所承受的来自资本工业社会的开采、支配和剥削,与女性在父权社会中受到的压迫和歧视是一个硬币的正反面。

如羊:

在「生态女权主义」的视角下,女性和自然的确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这种联系并不是基于「女性因其生理构造更贴近自然」,而是在强调父权社会剥削女性和自然的方式是很类似的。生态女权主义者们认为,如果想要理解性别压迫,同时也得理解人类对环境的种种无节制开发和污染,因此环境问题本质上也是一个「女权」问题。

面临植被退化、水污染、全球变暖等问题时,女性更多地承担了环境退化引发的恶果。联合国2015年发布的《世界妇女报告》指出,一半以上的发展中地区人口都没有卫生的饮用水来源,而由于女性一般负责收集家庭的饮用水,与水资源匮乏有关的公共卫生问题总是引发更多的女性死亡。另外,这些地区的女性在日常做饭的过程中,会比男性吸入更多因燃烧木柴、固体燃料而产生的室内空气污染物。全球每年新增的几十万环境「难民」中,也以女性和儿童居多。

在环境危机中,女性和自然某种程度上成了命运共同体。

▲图为来自厄瓜多尔的原住民女性领袖Alexandra Narvaez和Nemonto Nenquimo,摄于2019年八月举行的的原住民女性大游行。数千名原住民女性聚集于巴西首都,以「我们的领土,我们的身体,我们的灵魂」为口号开展游行,抗议针对原住民的歧视、日益严重的森林砍伐和环境污染。



那我们该如何与自然共处?

甲林:

我不太确定「回归田园」的可操作性,但难道所有的城市生活都是如此快节奏、把人当作工作的机器吗?最近跨文化的生活经历开始让我好奇慢节奏生活的意义,并让我在异国发现了一种抵抗快节奏生活的可能。

我目前所在的泰国学校的隔壁,是一家以TU Park命名的餐饮集中地。到了晚上,那里的店家很早就会下班。里面的店家只在白天工作,大多数店面会在晚上6、7点之后陆续关门。所以,这学期晚上6点下课后来觅食的我,常常找不到可吃的食物。千百次我对他们的灵魂拷问是:难道你们店家不想赚钱吗?开店做生意也可以如此freestyle,按时作息吗?比学生下课还早吗?通常此时,我只能转战附近的夜市或提供晚餐的餐厅。想起曾经居住过的南京,不禁感叹金陵城餐馆业主的敬业勤奋。小餐馆的店面往往黎明即开,深夜才闭。极端一点的业主,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不休,将业绩和生意放在首位。
  

▲傍晚的TU Park


如羊:

我们上面聊了很多都市生活、环境污染和女性生存的困境,写到这里我也感到有一点点灰心,感觉自己可做出的选择和改变是相当有限的。我最近接触到一些极简生活的理念,也尝试过一种更绿色的生活,比如买东西自带购物袋、少点外卖减少塑料垃圾、有节制地买新衣服、回收旧衣等等,但还是觉得自己日常生活的环境成本很高,同时看不到这些微小日常的实际作用。

查阅资料时我发现,其实早在1995年,北京召开的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就已经倡议让女性更多地参与到可持续发展运动中。虽然当时制定的各项决策在今天的完成度依然很低,但我读了之后仍备受鼓舞。我觉得我们作为个体要不断看见自然、女性的种种困境,看见前人对复杂社会问题的探索,然后在当下尽量做出审慎的、有环境意识的生活选择。

▲一部分希望探索「可持续生活」的城市居民,会选择迁居到各省市的一些村庄里,实践零浪费的生活。位于昆明市的大墨雨村便接纳了许多外来的新村民。全国各地还有很多类似的「生活实验」。


「人并不独立于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珍妮·古道尔(Jane Goodall)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